本文来自科创见闻(微信ID:kcjianwen),阅读更多请登陆www.awtmt.com或华尔街见闻APP。

作者|杨泳洁 编辑 | 罗丽娟

4月2日,上交所披露新受理科创板上市企业名单,其中包含了申联生物医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去年以来,“问题疫苗”风波不断,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疫苗事件后,行业公司风声鹤唳,如何做到严格监督保障,提高自身研发实力,提供更安全有效的疫苗,对于多数公司来说成为重中之重。

成立于2001年的申联生物医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申联生物”),是国内第一家合成肽疫苗生产企业,专业从事兽用生物制品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主要产品为口蹄疫疫苗。

“公司的研发队伍由行业经验丰富、跨领域、多学科的技术专家和海归博士组成,研发实力卓著。目前已获得国家专利40项,涉及产品研发、生产工艺,设备改进,产品设计等多层面。”申联生物医药称。

3月13日,国信证券在上海证监局官网发布了申联生物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辅导工作进展报告,申联生物医药决定将拟申报上市的板块由上交所主板变更为科创板。国信证券及其他中介机构未发生变动,将对申联生物医药进行持续的上市辅导。

事实上,这并非申联生物首次冲刺上市。1月23日,发审委2018年第20次发审委会议结果显示,由国信证券保荐的申联生物首发申请A股IPO未通过。

虽然申联生物正属于科创板重点鼓励申报的医药领域,但曾经被A股拒绝的申联生物能顺利搭上科创板首班车吗?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和可快速远距离传播的动物疫病,侵染对象是猪、牛、羊等主要畜种及其他家养和野生偶蹄动物。中国目前对口蹄疫实施强制免疫,而当前的采购渠道包括政府采购和市场采购,其中又主要以政府采购为主。

据中国报告网显示,2013年以来,中国口蹄疫疫苗市场规模不断增加,2015年市场规模约34亿元。国内目前生产口蹄疫疫苗的企业有6家,分别是生物股份、中牧股份(包括兰州生物药厂和保山生物药厂)、天康生物、中农威特、必威安泰和申联生物,上述6家企业合计获批生产19种口蹄疫疫苗产品。

从市场份额来看,申联生物似乎并不占优势。以2015年为例,生物股份当年口蹄疫疫苗销售额约12亿元,占比约35%;中牧股份同年口蹄疫疫苗销售额约5亿元,占比约15%;而申联生物销售额则为2.40亿元,占比约7%,市场占有率并不高。

图片来源:申联生物官网

另据招股书披露,申联生物因目前仅取得口蹄疫疫苗一种产品的定点生产资格,故仅有单一产品“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销售,销售方式包括政府招标采购和直接销售。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政府招标采购的营收占比分别达到99.73%、99.60%、99.90%和99.98%。直接销售对象主要为养殖场,交易方式多为银行转账。

但由于存在个别养殖户赴公司现场进行采购的情形,报告期内公司存在零星现金交易。2014-2016年度公司直接销售现金收款的金额分别为1.39万元、0.15万元、0.05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0.0068%、0.0006%和 0.0002%。数字方面可以看出,申联生物销售99%以上严重依赖政府采购。

据农业部公告称,自2017年1月1日起,中国将继续优化强制免疫补助政策,未来将进一步调整疫苗采购和补助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养殖场户的强制免疫实行“先打后补”,逐步实现养殖场户自主采购、财政直补。这使得动物疫苗销售体制开始向市场化迈进,对于目前99%以上的销售都依赖政府采购、产品单一的申联生物来说,开始着力于对其他营销渠道如养殖场的建设已成当务之急。

上述公告还宣布将对猪瘟和高致病性蓝耳病暂不实施国家强制免疫政策,也就是取消了对这两大猪疫苗品种的政府招标采购。这也为仅依靠生产“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一种产品为生的申联生物敲响了警钟,一旦政府取消对该疫苗的招采,目前的申联生物可能很难承受由此带来的变化。

据《投资时报》,申联生物最开始为UBI(美国联合生物医药公司)于2001年出资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后吸收合并华新牧业变为中外合资企业,此时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UBI。

但在后续的几次增资和股权转让中,华新牧业原股东杨玉芳等人逐渐掌握公司实际控制权。企查查显示,持股24.39%的杨玉芳已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UBI持股24%为第二股东。

但申联生物目前生产的单一产品“猪合成肽口蹄疫疫苗”的专利权仍为UBI所有,UBI以合资公司同意支付销售收入的10%及其他专利费用为条件给予申联生物“猪合成肽口蹄疫疫苗”技术在中国境内的独家使用权。

这也就意味着,申联生物核心产品“猪合成肽口蹄疫疫苗”的专利并不在自己手上。为此,申联生物每年都需像UBI支付高额的技术使用费。

根据公司与UBI签订的《技术费确认协议》《关于“猪合成肽口蹄疫疫苗”及其延伸技术的技术费协议》,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公司每年计入管理费用的技术费分别为1846.36万元、600.00万元和985.00万元。

然而,这并不是技术使用费的全部数额。数据显示,2013年末、2014年末,公司应付UBI及联亚生技的技术使用费合计为7778.41万元和8378.41万元,营收占比达到40.28%和41.14%。由于2015年该公司已将2013年及以前年度技术使用费支付完成,所以应付技术使用费下降较大,但2015年末应付技术使用费仍旧达到了1585.00万元。

虽然支付了巨额费用,但申联生物和UBI的关系并不那么友好。招股书显示,申联生物与UBI之间曾存在纠纷。

而招股书中提及的专利纠纷案件其实自2012年就被法院受理,UBI因申联生物尚未对其支付产品销售收入的10%及其他专利费用而将申联生物告上法庭,最终UBI因依据许可协议缺乏请求权基础而败诉。而从申联生物近几年向UBI支付的高额技术使用费来看,事件似乎已经解决,但UBI曾在向申联公司中方股东的发函中表示,因申联公司中方管理层妄加指责UBI不应该既占有技术股份,又收取10%的费用,故增加了UBI对双方合作前景的担忧。

企查查显示,申联生物和UBI于2014年还有一场有关公司决议撤销纠纷的案件被审理,2015年6月15日,UBI因技术合同纠纷再次状告申联生物,并在2017年进行上诉。

双方频频对簿公堂,恐怕还会面临诸多摩擦,这对于申联生物和UBI的后续合作来说或许是个考验。而一旦UBI取消专利使用授权,将对申联生物带来难以估量的严重打击。

2018年IPO时,申联生物在招股书中表示,尽管公司已持续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注册,但现有产品仍较为单一,如未来出现市场竞争加剧、下游需求下降等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计划通过本次IPO募集资金6.02亿元,其中1亿元补充流动该资金,其余投向悬浮培养口蹄疫灭活疫苗项目。遗憾的是,此次IPO并未成功。

如今科创板开板在即,但产品单一、销售严重依赖政府采购、核心产品专利都不在自己手上的申联生物能否首批登陆科创板,还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